十八大閉幕后,各地的機關、企業(yè)、高校等都掀起了一股學習十八大報告的熱潮。作為在校生或口譯學習者,也許你不必系統(tǒng)地學習十八大理論文件。但其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新說法、高頻詞或常見表達方式卻是回避不了的——可能你下次參加口譯考試或實戰(zhàn)時,就會遇上它們。今天就跟大家談談如何活用官方的權威譯文來提高自己的口譯水平。
也許有的同學問了:“我最不喜歡政治類的翻譯了,連中文都看不懂。況且我將來也肯定不會給國家領導人當翻譯,我能從中收獲什么?”別急,我以新華社刊登的十八大報告譯文為例,將學習分成8個階段,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發(fā)展方向各取所需,決定進階到哪個程度為止。
第一階段:新詞匯、新說法的翻譯。十八大報告中涌現(xiàn)出不少新詞匯、新說法,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四位一體”變成了“五位一體”,增加了“生態(tài)文明”......大家可以對照中文報告找出十八大與以往報告的不同之處,重點看相關的英文表達方式,并系統(tǒng)地加以記憶或背誦。
第二階段:高頻詞匯、句型的譯法。在報告中,“小康社會”、“科學發(fā)展觀”、“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等詞匯多次出現(xiàn)。也許有些詞匯對我們而言已經是“老朋友”了,而有些可能只是看著“面善”,見到中文還做不到譯語脫口而出的程度。這些半生不熟的高頻詞匯和句型是最值得我們警惕的,現(xiàn)在不加以鞏固,將來很可能在考試或實戰(zhàn)時卡殼,那時后悔都來不及了。因此,必須及時攻克、防微杜漸。
第三階段:動詞與動詞短語、常見搭配。有時做同傳,在時間緊、記憶負擔重的情況下無法做到語言表述多樣化,經常是隨手抓到一個動詞就 “從一始終”。雖然語法正確,但總感覺表達比較單一,做不到句子錯落有致。因此,我平時練習時會下意識地總結參考答案或官方譯文中動詞與動詞搭配的使用,爭取下次能活學活用。
第四階段:無主句的處理。中譯英時,經常見到沒有主語的句子,如“(一)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二)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新華社提供的譯文和現(xiàn)場同傳在處理這類句子時,有的使用被動語態(tài),有的自己增補主語。至于什么場合用什么方式處理,大家可以通過研讀權威的做法仔細分析一番。
第五階段:長句、復合句的處理。中文多長句,句子間靠意合而非形合(即靠內在邏輯而非追求形式和語法上的聯(lián)系)。有時一句“必須堅持”能引出一大段話,占了大半頁紙的篇幅。譯成英語時如何處理邏輯和意群,如何斷句或增補就成了一大問題,非常值得總結。
第六階段:不熟練或犯錯誤的地方。上述五個階段可以建立在泛泛瀏覽后擇其一二練習的基礎上,從這個階段開始,就需要你靜下心來親自上陣了。你可以選擇視譯、交傳或同傳等不同的口譯形式,在翻譯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哪里感覺生澀或別扭,或者自己的譯法與權威本文出入較大,則需要停下來仔細分析了。比如我一開始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中文表達有些困惑,查了官方譯文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就是“所有人都平等享有公共服務(have equal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的意思。中文的一些表達方式太書面化、太具有“中國特色”了,有時需要我們先將其轉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口語或白話,對照意思譯成英文后才能讓老外聽懂。
第七階段:基本熟練掌握源語到譯語的翻譯。如果是十八大報告,源語是中文,譯語是英文;如果換做美國總統(tǒng)的國情咨文,源語是英文,譯語就是中文了。我們通過從詞匯到句型再到篇章逐個攻破,在溫故知新幾遍后,應該能基本熟練掌握該篇的翻譯了。需要注意的是,“熟練掌握”并不等于“死記硬背標準答案”,而是活學活用。如果你有更地道、更正宗且語法無誤、符合語境的表達方式,完全不必拘泥于官方譯本。畢竟報告是筆譯出來的,而我們做的是口譯。
第八階段:從譯語到源語的回譯。怎么判斷吃透、用活了一篇文章?給你報告的英文翻譯,你能看著或聽著英語把中文說得像胡主席做報告一樣,工夫才算下到家了。
最后需要聲明下,以上各階段可以配合視頻、音頻做口譯,也可以本著先吃透文字、再做專項訓練的方式練習筆記法、視譯,一切根據(jù)自己的水平確定。如果你真的一步一步按照要求做到第八階段,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吃透了十八大精神,還把中國各領域常見說法的英文表達方式記熟了。觸類旁通,明年兩會的記者招待會應該問題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