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言,一定要從聽說入手,不要過早讀寫。
理解了,語言與文字,是完全獨立的體系。我們再來說說,學語言,一定要從聽說入手,不要過早讀寫。
回想一下,我們學母語的過程 。其實就是從聽說開始的,準確地說,是從聽開始的。嬰兒出生半年后,聽覺系統(tǒng)開始發(fā)育完全。大自然的聲音,媽媽的聲音,爸爸的聲音,還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就一直在耳邊重復(fù)。重復(fù)多了,你開始一點點把聲音與實物對應(yīng)上。這是蘋果,這是香蕉。那是門,那是桌子,那是花,那是草。這是媽媽,那是爸爸,爺爺,奶奶。過了大概一年的“語言沉默期”,漸漸地,你開口模仿。終于有一天,你開口叫出了第一聲“媽媽”。你聽懂的內(nèi)容越來越多。你說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多。你開始跟媽媽有一點點的交流。你的話,只有媽媽聽得懂。你越說越多,發(fā)音越來越好,交流越來越順暢。漸漸就不要人翻譯了。你開始慢慢學會了說話。這時的你,大概四歲。四歲的你,還不會認字,更不會寫字。識字寫字,是上小學或?qū)W前班之后的事了。
這就是我們學母語的過程。漢語如此,英語如此。全世界的孩子也都如此。先聽說,后讀寫。也是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哪怕不學讀寫,只會聽說,最多就是個文盲而已。并不影響你掌握一門語言,成為母語者。我不知道,我們的英語教育(特別是學校的英語教育),為什么特別強調(diào)“聽說讀寫”,齊頭并進。甚至是,只讀寫,不聽說。結(jié)果就是苦讀了十幾年,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卻學成了“啞巴英語”,對語言本身的掌握幾乎為零。說白了,我們學的就是假英語。我們只是學了文字而已。
過早讀寫,不科學,沒必要,還有反作用。說起來,原因也很簡單。還拿“apple”舉例。如果你學過“apple”這個單詞,當你聽到“apple”這個聲音時,你的第一反應(yīng),肯定是會想,這是哪個單詞?想起來“apple”這個單詞,才會知道它代表什么。如果我們沒學過“apple”這個單詞,我們就是直接把“apple”這個聲音和一個紅紅的圓圓的水果一起記憶。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當你聽到“apple”這個聲音時,你的第一反應(yīng)就直接是,這個聲音是代表一個紅紅的圓圓的水果。是不是效率更高?小孩學說話,先聽說不讀寫,真的是有科學道理的。
那什么時候才開始學讀寫呢?想想,小孩子是什么時候開始學認字的。一般情況下,是在6歲上小學時。個別孩子會早點,4歲左右。這時,你聽說的基礎(chǔ)已經(jīng)有了。接下來,要學更多的知識。想學知識,光聽別人說,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從書本上來。想看懂書本,就得學認字,就得開始學讀寫了。而且,你的聽說已經(jīng)不錯了,再學文字,對聽說也不會有什么干擾。這才是學讀寫的最佳時機。
“聽說讀寫”,齊頭并進,絕對是錯誤的方法。更別說,現(xiàn)在很多學生是只讀寫不聽說了。那更是錯上加錯。
還有關(guān)于“跟讀”。跟讀的“讀”和讀寫的“讀”,其實不是一個意思。讀寫的“讀”,更多是指對文字的閱讀。是文字的輸入,不是語音的輸入。跟讀的“讀”,是跟著聲音模仿。是語音輸入的輔助手段。也是有效的手段。跟讀的好處,一方面,加深對聲音的印象。另一方面,也煅煉了口腔肌肉。所以,在聽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跟讀,是個好習慣。跟上面說的“不要過早讀寫”,并不矛盾,不要理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