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點說,你學英語去練口語和寫作,基本上啥用都沒有!要想學好外語,關鍵是聽和讀。
大部分英語學習者可能會提嚴厲的反對意見。因為他們認為,練習口語與寫作也就是輸出練習是外語水平提高的關鍵。但這種認識是錯誤甚至是絕對錯誤的。有人引用“Practices make perfect”(練習成就完美)這句話來論證,將外語輸出作為水平提高關鍵的一個因素,從而誤導了外語學習的整個方向。
讓科學研究說話吧!其實,這些錯誤的看法被稱為“民間理論”和“民間信念”(Folk Theories and Beliefs ),很流行但很低效(very popular but inefficient)。
一、研究發(fā)現(xiàn)存在大量完全沒有口語和寫作練習而學會語言的案例
實際上,存在大量完全沒有“可理解性的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而習得語言的試驗案例。
Krashen通過Krashen, 1994;Nagy, Herman, and Anderson, 1985 ; Krashen, 1993 ;Pitts, White, and Krashen, 1989; Day, Omura, and Hiramatsu, 1991; Dupuy and Krashen, 1993;Krashen, 1989等大量研究表明,存在著大量完全沒有輸出而習得語言的個案。
1995年krashen研究案例中,患腦中風的Richard Boydell僅僅通過讀和聽就完全學會了語言。Richard Boydell從小就患上腦癱,雖然智力沒有受到損害,但有嚴重的語言缺陷,四肢不能自如移動。他只能通過聆聽身邊的人講話、看電視和聽音頻來學習語言,并在媽媽的幫助下慢慢學會閱讀文字。他的整個語言學習都是被動輸入的。直到他30歲,他才得到了一臺打印機。在僅僅9天后,他就寫出了一封信函,令人吃驚的是,他第一次語言輸出就達到了措辭優(yōu)美的程度。在信中他提出改進該打印機的建議并最終得到了廠商的接受。這個例子毫無疑義地證明了輸入對于語言習得的充分性。
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常識。嬰兒學習母語經歷了一段長期的沉默期,在出生的前兩年里基本只是聽和看,除了簡單發(fā)聲外口語輸出幾乎為零。但大量輸入到了兩歲左右,口語輸出的能力突然產生了暴漲。
二、認為語言輸出才能學會語言的相關研究都存在嚴重偏差
Swain于1985年提出的“可理解性的輸出假設”以及后來一些研究都存在嚴重的偏差
一些支持“可理解性的輸出假設”的研究,不是由于沒有考慮外在因素,就是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口語、寫作訓練經常會產生不舒適感
對學過的材料進行口語和寫作練習,就是不得不對那些自己沒有充分熟悉的語言結構進行的強迫性運用(pushed output),從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不適感。(The DISCOMFORT OF CO )這是“可理解性的輸出”理論的致命缺陷。
這種不良情緒出現(xiàn)的情況在“可理解性的輸出”的過程中是經常發(fā)生的,使得情感過濾特別嚴重,反而大大影響了語言學習效率。
四、交際對于學會語言的作用不大
“交際假設”(INTERACTION HYPOTHESIS )強版本是指交際對于習得語言是必須的,這被證實是錯誤的。“交際假設”的弱版本是Krashen提出的,說明交際僅僅在產生“可理解性輸入”時候才對學習語言有意義,弱版本是正確的。(Krashen, 1982).
Krashen認為,有一種交際對于語言習得完全沒有作用,就是該可理解性輸出是由已經學會這個語言表達方式的學習者人所產生的。我想這個有些太極端了,練習自己已經學會的語言,至少有強化記憶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完全沒有實際參與交際,也是能夠習得語言的。
“ 需要假設”(THE NEED HYPOTHESIS )認為只有我們認為必須需要使用外語來交際的時候,我們才能學會外語。這個假設被證實是錯誤的。“需要”只有在促使學習者不斷進行“可理解性輸入”時對于語言習得才是有幫助的。
五、學習者不喜歡被“強迫”講話
大量例子說明學習者不喜歡被“強迫”講話。這個“強迫”并不是光指被他人強迫,而指的是為了習得語言而被迫去使用自己沒有熟悉的語言范本所導致的一種“被迫”感覺。
習得語言的真正關鍵,即真正對習得語言有幫助的是“有樂趣地大量地聽和閱讀”,包括聽電影和磁帶。而且這個過程,學習者必須是真正脫離了焦慮的。
學習者由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對于某一語言結構達到特定的熟悉程度,他就自然能夠脫口來說從而實現(xiàn)輸出,根本不需要帶有強迫性的“可理解性輸出”。
六、交談和寫作對語言習得的貢獻不是來自你對別人的輸出,而是別人對你的輸入
(一)口頭輸出的用途
“輸入假設”不禁止輸出??陬^輸出通過交談增加了語音輸入。你說話他人會應答。但是輸入假設認為,交談對語言習得的貢獻不是來自你對別人的談話,而是別人對你的談話。
“ 輸入假設”法鼓勵交談,但不強迫交談。學生不是被鼓動,而是要被自愿的參與。
(二)筆頭寫作的用途
筆頭寫作除了產生交際價值外,能讓思考更加深刻。簡言之,寫作使人聰明。當我們寫作的時候,我們將思想觀念付諸紙上并且能不斷修正,從而產生更好的思想。但寫作對于學習一門外語的作用仍然不大。
同樣的,筆頭寫作在語言學習上價值在于別人對你寫作內容的反饋內容,以及你在寫作中查找資料時的語言輸入。
七、在促進理解上,非語言要素比語言要素重要得多
很多人將“可理解性”誤解為文字的可理解性,這是錯誤的。依據研究分析,在日常的溝通中,一般人以為影響力最大的是用詞遣字其實僅達到7%的效果。和語言相對的非語言信息,其影響力卻高達93%,其中55%是通過眼神、表情、姿勢、手勢、動作等身體語言來表露,38%的影響力是由語氣音調表現(xiàn)出來。因此,在整個溝通中,非語言溝通就成為影響信息傳達的最重要因素。
計算一下非語言要素影響力指數(shù)93%,大大超過單純文字要素的7%,竟是它的13倍多!因此,從可理解性角度出發(fā),非語言要素比語言要素重要得多。
當我們對視頻或有聲書等畫面、語調產生認知時,語言內容傳達的信息也是可理解的。比如在看動畫和電影時,雖然聽得不是很懂,但是基本能看明白,這也算可理解性輸入;這個時候配合對關鍵詞的解釋和強化,就能產生迅速提升的學習效果。
注:本文是妙面爸在2007年所寫,距今已有10年。該文在互聯(lián)網流傳甚廣,在當時應該是對Krashen語言學習研究成果最深入的介紹之一?,F(xiàn)修訂補充后再次發(fā)表。本文所闡述的基本觀點對于語言學習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大家一定要仔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