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順利的被某一知名的美國州立大學錄取后,我非常開心,因為大洋彼岸的美好生活已經(jīng)近在咫尺了,只需要耐心的等待即可。
時間終于等到了出國的那一天,雖然在與父母離別時有諸多的不舍,但更多的還是對那一切未知的新鮮事物的期待感,出行前父母對我的諄諄教誨我已將其拋在腦后,心里只想著“我就快來了美國,再等我13個小時就好!”
在到達美國后,我迫不及待的前往學校報道,然后提著行李去宿舍見我的新室友,室友給我的感覺還是挺陽光上進的,這也更加激發(fā)了我對接下來的美好校園生活的向往。(因為我個人覺得室友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完美的校園生活來說,如果室友選的不好,不會相互尊重的話,那每天的心情會非常糟糕,連寢室也不愿意回)。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進行著,在美國生活的這1個月里,我就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基本上都是一棟宿舍樓的。起初我感覺特別的開心和滿足,因為總算是在異國他鄉(xiāng)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小集體,但是有一點讓我感到不太滿意的是,雖說大家是一個集體,但是集體中的每一個人做每一件事都需要大家一起完成嗎,這難道是所謂的“團隊精神”?打個比方,比如有個人想去銀行取個錢,都會要求大家一起去。又或者是非常晚的時候?qū)⒔?2點多鐘,團隊里面其中一個人肚子很餓于是要求大家陪他一起吃夜宵,在那個時間點,大家都是非常困的,稍微能夠站在別人立場上思考的人都不會要求再那么晚的時間段集體陪他,可他硬是去每個人房間拉人,我完全無法理解這種不考慮他人感受的行為。這樣的做法會導致我自己能夠控制的自由時間非常少,完全就是每天陪著朋友到處瞎逛,但是我又不好意思對朋友說出拒絕的話語,因為我覺得拒絕同行就代表著你想遠離這個圈子的,那自然而然別人也不會什么事都要喊上你一起了,所以我就從內(nèi)心開始告訴自己“學會接受這種所謂的團隊精神,不是每件事情都是順心順意的”。
國外的留學生活之中,自然少不了攀比這個“參與者”,尤其是在朋友之間。攀比的項目通常來說有5個,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和自身家庭背景。起初我也是一個沒有攀比心的人,但是漸漸看著身邊的人穿的都是各種各樣的新潮服飾和國際品牌,我就開始在想,自己沒有一兩件這種撐場面的衣服會不會顯得格格不入,一旦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后,購物買東西就成為了我每天的“必修課程”,每天的大半時間都在看購物網(wǎng)站、微信代購的朋友圈、查詢國際快遞到哪了。
這種攀比之心就像瘟疫一樣蔓延在我認識的人之間,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同學A去同學B的寢室等他一起吃飯,同學A掃了一圈地上的鞋子之后突然說了一句“誒,你這地上的鞋子價值加起來都沒我腳上這一雙貴啊”。我現(xiàn)在都能想象出當時那種尷尬的氣氛。
久而久之這種事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但是唯獨上面那個例子是我覺得比較新鮮有趣的,我覺得其實人人都有虛榮心,包括我自己,但是我覺得你的虛榮心在哪方面體現(xiàn),在什么樣的場合說怎樣的話,說話的表達方式又是怎樣這些都特別的重要,這不僅是你自身根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也充分體現(xiàn)你的情商水平,這些客觀因素也決定著你吸引什么樣的朋友圍繞在你身邊。
在這所謂的朋友圈子里待了將近3個月后,出國前的激情和斗志早已被國外的吃喝玩樂磨滅。我的成績在學期末時也一落千丈,這讓我感到既失落又懊悔,因為這半年來做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是有價值的,付出的努力還不如當初專心學習托福的1個多月時間,可笑的是在國外每天跟爸媽視頻還得強顏歡笑的告訴他們我一切都好,學習已經(jīng)走上正軌,現(xiàn)在的我回想起來當時的自己到底是臉皮有多厚,連至親的人都欺騙,生活不會欺騙你那才是“奇跡”。
最后我思考了很久,決定回國休學半年,脫離這個是非之地,轉(zhuǎn)移到一片新的環(huán)境,開始我新的征程。我的離開并不會對我原有的那個圈子造成任何悲傷情緒,他們還是繼續(xù)過著他們向往的精彩生活,沒有了我,還有其他千千萬萬個與他們能產(chǎn)生共鳴的人可以作為新成員加入他們。在那個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除了父母外,永遠不要把自己想象得很重要在別人眼里,還有其他很多可以替代你的人選,只是你恰好的出現(xiàn)在了這個圈子邊緣,以你的孤獨與好奇為“媒介”把你推進了那所謂的圈子,你的存在不值一提”。這件事對我的性格影響非常大,我開始從外向的人變得越來越孤僻,也慢慢學會與自己變成“最好的朋友”,這種心理路程的轉(zhuǎn)變我會在往后的文章中提到。
在休學的半年內(nèi),我開始努力的提升自我,每天上10小時的課程,課程包括了英語,基礎(chǔ)經(jīng)濟學,基礎(chǔ)會計學,統(tǒng)計學,然后晚上回去在抽一小時時間看書。這樣一個自我約束的過程,就是為了彌補我那半年來的浪費。我那顆跌宕起伏的心總算是又安定了下來,充分的計劃著接下來去到新學校的安排以及目標。(學習的過程很重要,人和事都是你成長的見證)
到了8月份的臨別之際,父親的好友也是對我整個心境影響非常深的一位師傅告訴我“孩子在進入大學前,先在校門口停留5秒并想想,你來到這的目的是什么,想好了再進去,另外你去這么遠的地方求學,記住你是去修行的,修的不僅僅是你的學業(yè)還有你的心境”。這句話直到現(xiàn)在還宛如那寺廟的鐘聲一樣時時回蕩在我腦海里,那時我心里發(fā)誓一定要做到認知與實踐一定要統(tǒng)一,也就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要點,第一次見到這個詞是在當代著名思想隱士熊逸的書中“王陽明之一切心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所以我也每天在提醒自己做自己的“教練”。這個“教練”其實也就是自我約束,每當我馬上要做出錯誤行為的時候,這個“教練”都會非常及時的出來提醒我“你該做這件事嗎?你知道將會引發(fā)的后果嗎?”我自己也很享受這種被約束的感覺,因為我就是想要超過無數(shù)個同輩人或者比我年紀大幾歲的人,甚至比我大一輪歲數(shù)的人。不論有多少個人需要我去超越,但是倘若我沒有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那還談什么以后能夠擁有海闊天空,只能成為社會上的“受害者”。
總而言之,我該“上路了”,新的挑戰(zhàn)即將來臨,能否做的比說的好聽就看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