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年前到香港求學到現(xiàn)在于美國工作,這些年最明顯的感受是國家的實力越來越強了,海外華人的自信心越來越強了,越來越少的人還在問“你融入了那邊的主流圈子了嗎?”,越來越少的人覺得local(本地)的圈子、文化、產(chǎn)品又比咱們高級在哪兒了。我切身感受到這些的時候,心里特別高興。
我剛在香港工作的時候,能感受到老一輩的港商和臺商在和我相處的時候帶著的優(yōu)越感,而且不會說粵語就很不受待見,即使官方語言是英文,我當時特別不理解。他們對于祖國大陸還有著很多匪夷所思的誤解,甚至是我自己一門專業(yè)課的教授問過一個讓我大跌眼鏡的問題“你們那有IMAX嗎?”。而他就是研究媒體的啊!
后來我才知道有個詞叫“大陸妹”。但等我離開香港那一年,不會說普通話已經(jīng)變成了劣勢。所以什么又是主流圈子呢?主流圈子大概是跟著時代的發(fā)展走的,說白了其實是跟著人的心理走的。
融入主流圈?
再說說“融入主流圈”。
到了美國,更是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那么強烈地擺在眼前,我們生活在別人的國家里,我偶有強烈的異鄉(xiāng)感,會覺得好像活得沒有那么主流,但這些念頭也大多一閃而過。因為我生著的當下,社交圈密度已經(jīng)足夠,我有我的快樂、痛苦,這些情感也有親密的朋友分享;我也有我的工作、娛樂,也有很好的同事和一起吃飯打打哈的伙伴。
我跟部門的小朋友們聊天說到中美文化碰撞的問題時,他們更是灑脫得很,從來不會跟我說什么活得不夠主流,他們打心眼里就沒覺得哪一種是主流,哪一種不是主流,每天風生水起。
其中最小的是99年的實習生,我問她和以前住家的關系如何,她說:“就是互不干擾,彼此獨立,但要一起過感恩節(jié)的關系。”我覺得這個回答特別酷,這種關系特別酷,這樣的兩個圈子的融合度特別酷。
我們便是我們,有大多數(shù)老外懂不了的中文梗,有我們自己偏愛的飲食、活動、生活方式,就像他們也有他們的一樣。但是這不影響我們溝通、交流,成為同學、同事,成為心中的一個掛念,甚至是可以一起過節(jié)的朋友。
我周末去參加一個展會,和已經(jīng)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的華人長輩聊天,她的子女中文已經(jīng)說得不夠好,更別談理解那些“中文梗了”,更多的時候是和本地的人一起社交。她的子女看不懂春晚,就像她也不感興趣很多美國脫口秀一樣。但他們仍是親密的家人,彼此相愛的母子、母女。不故設壁壘,也“不強融”,這便是我覺得最舒服的關系,也是最合理的關系。
其實不只是在cross-culture(跨文化)的環(huán)境中,當代自媒體的發(fā)展給了人人展示自我的平臺,怎樣算活得好,怎樣就一定對,已經(jīng)很難被幾家“主流媒體”所引導了,“主流圈”這個詞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非主流了”。
現(xiàn)代人更提倡活出自我、展示自我、相信自我,同時也尊重不一樣的存在。如果這算是當下的一個“主流”思想的話,我覺得這個時代挺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