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 學英語,練聽力,上聽力課堂! 注冊 登錄
> 輕松閱讀 > 英語文化 >  內(nèi)容

《美國文化史》 第2章 第三節(jié) 南北戰(zhàn)爭前的美國

所屬教程:英語文化

瀏覽:

2021年10月02日

手機版
掃描二維碼方便學習和分享

這是美國由地方邁向中央一統(tǒng)的時代。美國是由各州認同而建構,立國之際,各州有其特色,如何捐棄己見、眾志成城,并非易事,盡管倡言妥協(xié)之議大有人在,奔走各方尋求謀和的人士不少,然而關稅、公地出售、國家建設、黑奴等問題紛擾不已,扯不斷,理更亂,最后仍尋武力公決一途。這是人性的墮落,人類的悲哀,還是歷史的宿命,一言難盡??傊媳睉?zhàn)爭解決了分裂,雙方軍人死亡高達62萬,南方損失慘重,計有三分之二的牲畜、二分之一的農(nóng)工業(yè)生產(chǎn)工具、三分之二的財富喪失。此役穩(wěn)定了美國政局,從此美國邁向工業(yè)化國家之林發(fā)展。

南北戰(zhàn)爭之前的美國歷史可以由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互動開始,換言之,美國在走向中央集權的過程中,地方的力量如何整合,以及減少地方的抗拒,是此時歷史的動力。從中央的角度來說,政黨是運作的主要關鍵,地方的勢力因政黨的整合(參看第五章政治體制)而化解,中央政府的運作也是靠政黨而進行,使得美國被稱為政黨政治的國家。在這段期間,美國的總統(tǒng)多半來自南方,這段期間的總統(tǒng)有: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1789—1797)、亞當斯(John Adams, 1797—1801)、杰弗遜(Thomas Jefferson, 1801—1809)、麥迪遜(James Madison, 1809—1817)、門羅(James Monroe, 1817—1825)、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 1825—1829)、杰克遜(Andrew Jackson, 1829—1837)、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 1837—1841)、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 1841)、泰勒(John Tyler, 1841—1845)、波爾克(James K. Polk, 1845—1849)、泰勒(Zachary Taylor, 1849—1850)、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 1850—1853)、皮爾斯(Franklin Pierce, 1853—1857)、布坎南(James Buchanan, 1857—1861)、林肯(Abraham Lincoln, 1861—1865),共16位。其中以華盛頓、杰弗遜、杰克遜、波爾克、林肯的影響較大。

華盛頓是美國開國元勛,任內(nèi)以身作則,為美國樹立了行政首長的典范,兩任總統(tǒng)任期結束之后,即宣告下野,更為美國總統(tǒng)的任期制留下了榜樣。就任之際,即面臨各界對政府的信任考驗,尤其在債信方面,他任用了一位杰出的財政部長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為美國在獨立革命期間所積欠的債務提出償還計劃,包括外債及內(nèi)債,確立了美國債信,鞏固了美國的國家地位。此外并促成美國國家銀行的設立,健全國家金融體系,擬定了美國資本主義的走向。在外交方面,他延攬杰弗遜為國務卿(即外交部長),處理美國的外交難題。美國人多為英國移民組成,具有血濃于水的親情,但美國卻是透過法國的協(xié)助而得以脫離英國而獨立,對法國積欠一份恩情,因此在英法沖突之際,美國立場尷尬。華盛頓采“中立政策”,以置身事外方式,避免美國左右為難,造成國家分裂,從此“中立政策”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行動依據(jù)。華盛頓離職之后由亞當斯出任第二任總統(tǒng),亞當斯是華盛頓提攜的人選,任內(nèi)無大作為,但為了安定局勢(此時美法間的關系因XYZ事件(1)日趨緊張)發(fā)布了《戒嚴法》(Martial Law)包括《歸化法》(Naturalization):將外人歸化為美國人的期限由五年改為14年;《外人法》(Alien Act):總統(tǒng)有權驅逐他認為有危害國家安全的人;《叛亂法》(Sedition Act):任何散發(fā)不利政府官員的言論者將處罰金或遭判刑,引起撻伐,遭致惡評。同時這項舉措引起各州對聯(lián)邦政府權限的隱憂與顧忌,尋求對策??纤c弗吉尼亞兩州州議會通過決議案,認為憲法只是一份契約書或同意書,聯(lián)邦政府是各州的代理人,各州有權決定聯(lián)邦政府是否越權。如果州認為聯(lián)邦政府法律超越憲法所授予聯(lián)邦政府的權限,可以宣布法律無效或拒絕遵守,稱為“無效理論”(Theory of Nullification)。在此時只是口頭宣示而已,但卻為后來南卡羅萊納州企圖脫離聯(lián)邦,以及南北戰(zhàn)爭南方脫離聯(lián)邦提供了借口。

杰弗遜是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與第七任杰克遜總統(tǒng)皆被譽為“民主”總統(tǒng),在美國史上享有盛名。杰弗遜總統(tǒng)從治權上展現(xiàn)民主的氣度,堅持民主,重視民意,維護人民自由不遺余力,任內(nèi)為美國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奠定了美國向西拓展的基礎;卸任后,致力籌辦弗吉尼亞大學;辭世時,墓碑上僅刻有“獨立宣言及弗吉尼亞宗教法案起草人,弗吉尼亞大學創(chuàng)辦人”顯現(xiàn)其謙沖為懷、淡泊名利的行徑。杰克遜則在政權上擴大了民主的參與,他來自西部田納西州地區(qū),任內(nèi)將美國的投票權擴及21歲以上的白人成年男子。杰克遜任內(nèi)治績毀譽參半,他于1824年參選總統(tǒng),盡管獲票領先,但未過半數(shù)(2),在交由國會再次表決時,拱手讓亨利·亞當斯入主白宮。因此對東部人士積怨懷恨,1828年競選成功組政,首先采“分贓制度”(spoil system),將政府職位酬庸輔選有功人士,建立自家人馬,其次是反對國家銀行;美國銀行是依據(jù)特許狀營業(yè),期限20年,第一張?zhí)卦S狀由1791年至1811年,第二張由1816年至1836年,但至1832年,杰克遜即下令第二銀行關閉,并提領聯(lián)邦政府儲存銀行的資金,轉存州立銀行,造成許多商人破產(chǎn);1836年特許狀到期,第二銀行瓦解,州銀行不受管轄,州議會濫發(fā)特許狀,銀行發(fā)行貨幣沒有準備金,導致幣值下滑,引發(fā)1837年經(jīng)濟危機。盡管他有獨裁之嫌,但卻也因此對鞏固美國的統(tǒng)一產(chǎn)生相當?shù)呢暙I。美國自建國以來,由于稅收問題引發(fā)不少爭議,由于各州對關稅的態(tài)度不一,南部以輸入為主,不喜歡高關稅,北方以輸出為主,希望保護關稅。雙方利益考慮不同,不滿的一方心生脫離聯(lián)邦之念,尤其是南卡羅萊納州。1832年美國國會通過新稅法,引起南卡羅萊納州不滿,召開特別國會,通過“無效法令”(Ordinance of Nullification),宣示聯(lián)邦關稅法無效,不能約束該州的官員與百姓,并威脅要退出聯(lián)邦。值此之際,杰克遜當機立斷,發(fā)表“無效宣告”(Nullification Proclamation),聲明“無效法令”違憲,1833年要求國會通過“動武法案”(Force Bill),授權總統(tǒng)必要時可對南卡羅萊納州用兵,同時通過新的降低關稅法案。南卡羅萊納州在杰克遜的威脅利誘之下,打消了脫離聯(lián)邦的念頭。

這段期間,美國的外交發(fā)展由中立國地位走向獨立國地位,由介于英法之間的尷尬處境朝國家自主的途徑邁進。其間重要的大事為1812年至1814年間的美英之戰(zhàn),又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革命之戰(zhàn),以及1823年門羅總統(tǒng)發(fā)表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宣言,最具意義。1812年戰(zhàn)爭系受英法在歐洲的戰(zhàn)役波及,歷經(jīng)杰弗遜、麥迪遜兩位總統(tǒng)。戰(zhàn)爭源起于英法相互封鎖對方,影響美國對外貿(mào)易,不得已采用禁運方式,由1807年的《禁運法案》(Embargo Act)(3)提出,到1809年的《不交往法案》(Non-intercourse Act)(4)、1810年的《麥孔二號法令》(Macon’s Bill No. 2)(5),最后因英國未改變其立場,而造成雙方的沖突。戰(zhàn)爭于1812年6月正式爆發(fā),1814年12月在比利時的根特(Ghent)簽和。這場戰(zhàn)爭雖然導致華府一度失陷,但美國人的愛國情操亦有高度表現(xiàn),美國國歌《星條旗》(Star-Spangled Banner)也在此時譜成。從此美國人獲得自信與自尊,開始重視美國人的身份與驕傲。至于門羅主義是門羅總統(tǒng)有鑒于歐洲政局變遷,法國拿破侖失勢,拉丁美洲國家將重回歐洲列強之慮,乃于1823年發(fā)表一項外交宣示,表明歐洲不得干涉拉丁美洲國家事務,美國不會干涉歐洲國家已有的殖民地,也不會參與歐洲國家間的戰(zhàn)事。這項聲明,口頭的宣示大于實際的意義,但也確立了美國在美洲的地位──歐洲國家不得干涉拉丁美洲國家事務,但美國卻可以干涉。

這段期間美國歷史由于南北互不見容,無論在關稅問題、土地問題、國家建設問題,特別是在廢奴問題方面,難以達成共識,而發(fā)生了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場大規(guī)模內(nèi)戰(zhàn)。雙方損失慘重,但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奴隸問題卻獲得重視,黑人也因此成為美國的公民。林肯是關鍵人士,林肯究竟是為廢除奴制,還是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而戰(zhàn)爭,學者各有看法,真相難白,但1863年宣布釋奴是不爭的事實,此舉對美國的人權政策具有指標性的意義,戰(zhàn)后他對南部的寬大重建政策,更促進了美國人的國家意識,因此他成為美國歷史上受歡迎的總統(tǒng)之一。林肯對美國貢獻良多,但卻死于非命,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似乎有些說不通,但從政治面向來看,只要立場鮮明,影響一些人的生計,難免不遭傷害。林肯于1864年連任競選成功,1865年續(xù)任,同年4月14日在觀賞《美國堂兄》(Our American Cousin)一劇時,被南方激進分子布思(John Wilkes Booth)刺殺。這是一幕歷史的悲劇,也是道德的反諷。


用戶搜索

瘋狂英語 英語語法 新概念英語 走遍美國 四級聽力 英語音標 英語入門 發(fā)音 美語 四級 新東方 七年級 賴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成都市華電公寓英語學習交流群

網(wǎng)站推薦

英語翻譯英語應急口語8000句聽歌學英語英語學習方法

  • 頻道推薦
  • |
  • 全站推薦
  • 推薦下載
  • 網(wǎng)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