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 學英語,練聽力,上聽力課堂! 注冊 登錄
> 英語學習 > 英語學習方法 >  內(nèi)容

英語學習:連接拼讀、閱讀與寫作教學

所屬教程:英語學習方法

瀏覽:

2021年08月17日

手機版
掃描二維碼方便學習和分享

摘 要:閱讀與寫作素養(yǎng)的均衡發(fā)展對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課程目標尤為關鍵,而拼讀是學生有效開展閱讀和寫作的必要條件。本文分析了英語為母語和英語為外語兒童學習拼讀的目的與條件的差異,探討了拼讀、閱讀與寫作教學之間的關聯(lián),指出在中國中小學生英語讀寫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合理連接拼讀、閱讀和寫作教學,對促進均衡的英語讀寫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同時探討了有效開展拼讀教學、有機連接三者的教學路徑和均衡比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意義探究為引領,挑選合適的語篇為拼讀、閱讀與寫作教學提供良好的情境和內(nèi)容主題,創(chuàng)設關聯(lián)融合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拼讀;閱讀;讀寫教學;均衡的讀寫素養(yǎng)

拼讀(phonics)教學法:是什么?為什么?

1. 拼讀教學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根據(jù)錢伯斯英語詞典(The Chambers Dictionary),phonics是一種“teaching reading through the phonetic value of letters or groups of letters”的方式。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拼讀教學法的目的是為了教授閱讀(teaching reading)。實施拼讀教學法的主要途徑是教孩子通過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fā)音來認讀單詞,進而學會閱讀。

20世紀60、70年代,拼讀教學法被廣泛用于開發(fā)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教學中。但隨著80年代全語言教學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在美國的興起,拼讀教學法被認為規(guī)則繁雜、個例過多、難以掌握(Smith,1994)。然而,在全語言教學法推行約10年后,1992年的全美閱讀測試結(jié)果顯示,40%的孩子閱讀能力未能達到基本標準;而推行全語言教學法最為積極的加利福尼亞州在1994年各州考試排名倒數(shù)第一。由此,教學又開始回歸拼讀法,一直積極推動全語言教學法的國際閱讀協(xié)會(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簡稱IRA) 也承認,發(fā)展拼讀能力“是早期閱讀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此,自然拼讀的積極意義得到肯定(郭艷玲,2014)。

2. 拼讀教學法是否適用于以英語為外語的教學中?

近年來,拼讀教學法被引入國內(nèi)后引起了廣泛關注,很多教師積極實踐自然拼讀教學,但系統(tǒng)、扎實的實證研究并不多。從為數(shù)不多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拼讀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生有所幫助。

自然拼讀法對詞匯學習具有促進作用。劉冠辰(2019)的研究發(fā)現(xiàn),基于自然拼讀法的教學可以(1)提升小學生拼讀英語單詞的能力;(2)提升小學生拼寫英語單詞的能力;(3)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單詞的興趣。廖艷艷(2020)也發(fā)現(xiàn),自然拼讀法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拼讀能力和單詞記憶的效果,幫助他們做到見詞能讀、聽音能寫,從而為開展閱讀掃清障礙。孟秋紅(2020)認為,自然拼讀幫助小學生解決了單詞的讀音問題,在生詞和閱讀之間架起了橋梁,使生詞不再成為閱讀的障礙。不難發(fā)現(xiàn),這幾項研究關注的都是詞匯的拼寫和認讀,并未就自然拼讀能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展開研究。那么,學生讀出了單詞的發(fā)音,是否就知道意義并能閱讀了呢?

3.國內(nèi)外開展拼讀教學的目的比較

國內(nèi)和國外開展拼讀教學的目的不同。國外開展拼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幫助母語兒童學會閱讀,即從認識字母開始,掌握字母發(fā)音和字母組合的發(fā)音,從而能夠在讀出單詞的同時辨別出其意義,讀出句子后就可以明白其所傳遞的信息或表達的意義,從而為開展獨立自主的閱讀奠定基礎。國內(nèi)開展拼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以英語為外語的中小學生掌握詞匯的發(fā)音和單詞的拼寫,讓學生見詞能讀、聽音會寫。然而,很多學生能讀出單詞卻并不一定知道詞義。由于詞匯量欠缺,英語閱讀的經(jīng)歷不足,他們很難開展真正的閱讀。

以英語為母語的兒童和以英語為外語的兒童學習英語的區(qū)別

以英語為母語的兒童從0歲開始接觸英語,到5歲已經(jīng)具備聽說能力并積累了相當數(shù)量的英文聽說詞匯和基本句型。同時,他們具有前聽說和前閱讀的經(jīng)歷(家長共讀英文故事),能夠在熟悉的主題和環(huán)境中運用聽說進行理解和表達。但是,他們在識詞和閱讀上存在困難,不能在單詞的發(fā)音和意義與文字之間建立關聯(lián)。因此,他們要學會閱讀,就必須先解決字母與發(fā)音的關系問題,當他們見詞能讀時,也就知道意義并能進行閱讀了。同時,識詞和拼寫也為寫作奠定了基礎。

以英語為外語的兒童沒有英語的前聽說或前閱讀經(jīng)歷。他們學習自然拼讀時需要認讀孤立的字母,學習字母語的發(fā)音規(guī)律,從而能夠認讀和拼寫單詞。很多情況下,盡管學生可以根據(jù)規(guī)律拼讀出單詞,但卻不一定知道其意義。由于缺少前聽說經(jīng)歷和詞匯的積累,以英語為外語的兒童無法在單詞的音、形、義之間建立關聯(lián),也就難以開展真正的閱讀。

此外,兩者的學習過程不同。母語兒童習得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在有意義的情境中感知、模仿和實踐的過程。外語兒童學習自然拼讀的過程雖然也有感知和實踐,但所感知和實踐的是字母和單詞的發(fā)音與形式,缺少對意義的關注,因此本質(zhì)上是一個認識字母、認識字母組合與發(fā)音的關系的過程,目的是為了學習單詞的讀音和拼寫。由于外語兒童缺乏英語前聽說和前閱讀經(jīng)歷,也缺少口語詞匯的積累,學習自然拼讀就如同是學習另外一套讀音系統(tǒng)。但拼讀單詞并不能自動幫助外語兒童學會閱讀。其實,外語兒童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在有意義的情境中感知、模仿和實踐的過程,其中首先就要關注所學的語言與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

由此可見,以英語為母語的兒童和以英語為外語的兒童學習的起點和學習前的經(jīng)歷非常不同,如何針對外語兒童開展自然拼讀法教學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建議教師應采用拼讀、閱讀和寫作均衡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幫助以英語為外語的中國學生學習英語。

為什么要連接拼讀、閱讀與寫作教學?

1.拼讀、閱讀與寫作在元語言層面具有高度關聯(lián)性

兒童學習拼讀、閱讀與寫作的過程是學會關聯(lián)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理解并產(chǎn)出書面語言的過程。三者之間具有天然的高度關聯(lián)性,共享的元語言因素包括音素意識(phonemic awareness)、語素意識(morphological awareness)及正字法意識(orthographic awareness)等(Koh et al., 2016)(見圖1)。具體而言,語言是一整套形態(tài)與功能的關聯(lián)(Van Valin,1991),不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兒童都必須在口頭語言和書寫語言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要建立這種聯(lián)系,兒童需要理解書面語言是口頭語言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即二者其實是同一種語言,一種是口頭的形式,另一種是書面的形式。在特定的書寫體系,如英語這種字母體系語言(alphabetic literacy)中,學習者了解哪些語言元素被直接編譯成了圖形符號,并通過解碼積累書面文字的編譯經(jīng)驗,學習這些語言元素是如何被編譯的(Koda,2016),這就是一個語言學習的過程。這個解碼的過程是閱讀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編譯的過程是寫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2.拼讀、閱讀與寫作在語言學習層面具有高度關聯(lián)性

(1)拼讀能力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

兒童在開始學習閱讀任何一種語言時,首先需要獲得的就是解碼能力。解碼能力包含文本概念(concept of print)、音素意識(phonemic awareness)、拼讀能力(phonics)和閱讀流暢度(fluency)四個要素(王薔、陳則航,2016)。其中,音素意識的形成與語音意識的發(fā)展密不可分,而語音意識和音素意識都是發(fā)展拼讀能力的必要條件。為此,本文我們討論的“拼讀”概念可以用公式表達成“拼讀=語音意識+音素意識+拼寫能力”。

(2)拼讀教學有助于母語和二語兒童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

拼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母語兒童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大量研究均表明,拼讀對于兒童學習英文閱讀至關重要(Bryant & Bradley,1985;Tunmer & Nesdale,1985;Bowey & Patel,1988;Brady & Shankweiler,1991;Bentin & Leshem,1993)。拼讀也有助于兒童閱讀能力和拼寫能力(spelling)的發(fā)展(Ehri et al.,2001)。在母語兒童學習閱讀(learn to read)的過程中,語音意識是預測其是否可以取得成功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其預測性甚至超過智商、家庭背景等其他因素(Nagy & Anderson,1995;Hulme et al., 2002;Muter et al.,2004)。

一系列研究表明,二語學習者的英語語音意識和英語字詞閱讀能力密切相關(Geva et al.,2000;Lesaux & Siegel,2003;Lesaux et al.,2007);在廣泛且持續(xù)的識字過程中,拼讀教學有助于提升兒童的寫作能力(Lewis & Ellis,2006);具備足夠所學語言的解碼知識,能夠幫助二語學習者提高他們在閱讀中的整體表現(xiàn)(Koda,1996);拼讀教學還可以有效提升他們的閱讀及拼寫的能力(Stuart,1999;2004)。

(3)閱讀與寫作可以促進拼讀能力的提升

根據(jù)Hulme等人(2005)的研究,音、形之間是持續(xù)相互影響的。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很好地從4歲9個月的母語兒童對字母和單詞的概念建構(gòu)預測一年之后兒童對音素意識的敏感程度。同樣,4歲9個月的母語兒童對音素意識的敏感程度也可以很好地預示一年后他們對字母和單詞的概念(Muter et al,2004)。Lupker (2005)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音形互惠模式。因此,在學生在進行大量閱讀的同時,學習詞匯和拼寫等知識會促進他們音素意識的發(fā)展(Hall,2006)。

(4)拼讀教學不應孤立于閱讀而存在

母語兒童在學習拼讀之前就具備了一定量的聽說詞匯,學習拼讀的過程是幫助兒童學會音形匹配的過程。兒童學會了音形匹配也就自動完成了對意義的理解。但對于外語兒童而言,會音形匹配本身并不能自動帶來對意義的理解,孤立的音形匹配對于學習者而言是枯燥的過程,也是一個沒有意義的過程。兒童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nèi)享受這樣的學習過程,但機械的訓練并不能促進兒童心智上的長遠發(fā)展。學習拼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閱讀與寫作、探究意義、建立知識體系、感知閱讀與寫作的樂趣。孤立地訓練拼讀的學習方式可能會扼殺兒童閱讀的積極性,從而減少體驗閱讀的機會。

(5)閱讀與寫作兩者是彼此互惠的過程

閱讀與寫作在認知過程上具有相似性,共享多個維度的知識,是互惠的過程,英語教學可以在讀寫任務上實現(xiàn)關聯(lián)(王薔,2020)(見圖2)。同時開展閱讀與寫作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效率的最大化(Shanahan & Lomax,1986;1988,轉(zhuǎn)引自王薔,2020)。根據(jù)現(xiàn)有的研究,讀寫平衡的教學能使兩項技能同時增長(Graham et al.,2017)。但只教授閱讀或?qū)懽鞑⒉荒茏詣訋砹硪豁椉寄艿脑鲩L(Shanahan,2006a;Abbott et al.,2010;Foorman et al.,2011)。因此,讀寫聯(lián)合培養(yǎng)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模式,但無論閱讀還是寫作,均需要教師的指導與培養(yǎng)(王薔,2020)。

如圖2所示,讀寫結(jié)合循環(huán)的教學模式是在明確寫作主題和讀者對象的前提下,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和任務,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將拼讀、閱讀和寫作三項活動有機關聯(lián)、整合發(fā)展。具體而言,閱讀前,教師與學生討論并明確寫作主題和讀者對象,學生結(jié)合需要解決的問題,帶著明確的目的開展閱讀。閱讀中,學生從所讀的內(nèi)容中獲取內(nèi)容知識和語言知識(包括語篇知識),發(fā)現(xiàn)組織內(nèi)容的篇章結(jié)構(gòu)和語言表達的方式,并基于此進行討論和整合。閱讀后,學生進行寫作并在反饋和修改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閱讀體驗。

什么是均衡的英語讀寫素養(yǎng)?

均衡的讀寫素養(yǎng)(balanced literacy)一詞最早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教育部門(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提出,為解決美國關于全語言教學法與以語音為主的教學法(phonics-based approach)之間的爭議,以均衡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Honing,1996)。均衡發(fā)展學生的讀寫素養(yǎng)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既關注對學生語音意識的培養(yǎng),也關注對意義的建構(gòu)。隨著研究和教學的發(fā)展,均衡的讀寫素養(yǎng)的概念也得到了延展。但這一概念對于以英語為母語和以英語為二語或外語的學生而言,其內(nèi)涵和發(fā)展路徑并不完全相同。

在中國中小學生英語讀寫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均衡的英語讀寫素養(yǎng)發(fā)展模式需遵循有效的教學路徑,將拼讀、閱讀與寫作教學有機關聯(lián)和整合,保持均衡比例,如圖3所示。

發(fā)展均衡的讀寫素養(yǎng)強調(diào)以語篇為依托進行主題意義建構(gòu)(見圖 4)。在這個過程中,拼讀本身是發(fā)展的基礎,學生要建構(gòu)語音意識、音素意識和拼讀能力,進而能夠理解語篇、建構(gòu)主題意義。在主題意義建構(gòu)過程中,學生也要學習語言知識、發(fā)展閱讀理解能力、建構(gòu)文化意識和閱讀品格、體驗寫作的過程、明確寫作的目的、發(fā)展寫作興趣、明確作者的身份、學習寫作策略、運用語言知識完成寫作任務。所有這些內(nèi)容整合起來,其實是與六要素整合的英語課程內(nèi)容高度吻合的,因此培養(yǎng)均衡的讀寫素養(yǎng)能夠促進英語課程六要素的整合,有助于推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1.均衡的英語讀寫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閱讀與寫作素養(yǎng)的均衡發(fā)展對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課程目標尤為關鍵,而拼讀是學生有效開展閱讀和寫作的必要條件。教師借助拼讀推動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體驗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借助拼讀開展寫作,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意義表達、跨文化溝通、傳播中華文化。由此可見,發(fā)展均衡的讀寫素養(yǎng)能夠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使學生獲得學業(yè)上的成功,更能提高他們今后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2.均衡的英語讀寫素養(yǎng)發(fā)展的課程體系設計

教師是均衡的英語讀寫素養(yǎng)課程體系的最終設計與實施者。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語言基礎、所處學段、認知發(fā)展情況、開展閱讀教學的時間等來設計、實施和調(diào)整拼讀、閱讀及寫作教學之間的比例。下面筆者提供一個整體課程設計的比例,包括了整個課程體系中各項能力培養(yǎng)的占比,但這個比例不一定體現(xiàn)在每一節(jié)課的具體實施中(見表1和表2)。

從整體來看,拼讀教學的主要完成時間是在小學階段,但所占的比例也不過10%,因為拼讀只是一種工具、途徑,而不是目的。小學階段閱讀教學將會占到60%,寫作教學將會占到30%。這個比例是根據(jù)拼讀、閱讀和寫作教學這三項的總課時來計算的,在實際的小學教學中還有很多時間是用于聽說教學的。

中學階段的讀寫素養(yǎng)發(fā)展基本不再涉及拼讀教學,因為拼讀應該在小學階段就打好基礎。而對于英語為零起點的初中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參考小學的比例開展必要的拼讀教學。

均衡的英語讀寫素養(yǎng)發(fā)展模式下的拼讀教學

均衡的英語讀寫素養(yǎng)發(fā)展模式下的“拼讀”概念包含音素意識、語音意識和拼讀能力三個要素(見圖5)。其中,音素意識與語音意識只與“音”的辨識能力相關,拼讀能力則取決于學生對音形之間對應關系的把握程度。

1.音素意識

音素意識具體指學習者能意識到單詞是由若干個“音”構(gòu)成的,例如單詞cat包含三個音素/c/、/a/、/t/。音素意識指“關注并熟練地運用口語詞匯音素的能力”(NICHD,2000)。音素是最小的語音單位。音素意識主要包含音素識別、首尾音混合、音素混合、音素刪除、音素分割、音素添加和音素替換七個子意識(王薔、陳則航,2016)(見表3)。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去練習,從而發(fā)展音素意識中的各種子意識。學生沒有音素意識便很難發(fā)展拼讀能力,因此音素意識的培養(yǎng)應先于拼讀能力的培養(yǎng)(Shanahan,2006b)。

在音素意識培養(yǎng)的初期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歌曲、游戲等方式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和體驗英語中的多種音素。在體驗的基礎上,教師再幫助學生認識一個詞是由不同音素構(gòu)成的,并且音素之間相互連接。需要強調(diào)的是,幫助學生發(fā)展音素意識的活動應當建立在學生整體感知語言意義的基礎之上,在理解意義后,教師再讓學生參與和體驗不同形式的練習活動,幫助他們逐步形成音素意識。

2.語音意識

語音意識指辨識、分析和操作語音結(jié)構(gòu)的能力(Anthony & Lonigan,2004)。語音意識是一個較寬泛的概念,它也包含音素意識,同時也涉及音節(jié)(syllable)意識、聲母和韻母及韻律(rhyme)等(Shanahan,2006b)。具備語音意識的孩子能區(qū)分出句子,能在句子當中區(qū)分出單詞,能在單詞中區(qū)分出一些不同的音節(jié),由此能夠真正地辨識特定詞、句,同時也能在閱讀中去體會它們所表達的意義。這種能力是閱讀、拼讀以及寫作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大量研究表明,兒童對語音的感知是從大單元發(fā)展到小單元的(Anthony & Francis,2005),即先掌握音節(jié)、韻律,再掌握更小的語音單位,如音素(Goswami& Bryant,1990;Lonigan et al.,1998)。因此,針對起步階段的兒童,教師可以先通過有韻律的歌曲、歌謠培養(yǎng)他們的語音意識。歌曲和歌謠有停頓,可以幫助學生體會一個句子當中一連串的音,并通過停頓來辨別句與句之間的間隔,再通過重讀感受不同單詞的重讀、重音,慢慢地具備區(qū)別詞與詞之間的間隔的能力。相關的研究和實驗都表明,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語音意識,繼而能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3.拼讀能力

拼讀能力與音素意識和語音意識不同,主要是指音、形的匹配關系及學生利用這種關系解碼的能力(Shanahan,2006b)。研究表明,系統(tǒng)的拼讀教學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有正向影響(DEST,2005)。學生通過學習拼讀規(guī)則,大致可以拼讀出84%的英文詞匯。而目前拼讀教學之所以存在爭議,主要是拼讀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1)缺乏真實的應用,學生只是孤立地進行skill-and-drill work,而非將拼讀應用到真實的讀寫任務中;(2)教師缺乏拼讀知識和相關的研究,而教師對于拼讀的認識和材料的選擇對學生學習拼讀是至關重要的;(3)過度的孤立性訓練,很多教師在拼讀教學中,往往會過度訓練學生掌握拼讀規(guī)則,反而忽略了閱讀對拼讀能力發(fā)展的長期影響,等等(ILA,2019)。

結(jié)語

決定教師選擇何種教學方式的關鍵是教師的教學信念,也就是教師認為什么是知識、知識是如何獲得的(Hall,2006)。教師對拼讀本身的認識以及對學生如何獲得拼讀知識及能力的認識決定了教師的教學選擇。

研究表明,兒童學習拼讀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線性的過程,相反,這種學習可能是非常靈活的,兒童個體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差異。因此,教授拼讀的方法和課程不能太過死板或教條(Hall,2006)。教師需要認識到,兒童學習拼讀沒有唯一的正確路徑(Byrne,2005)。我們已經(jīng)看到很多教師在拼讀、閱讀和寫作教學均衡發(fā)展的模式下開創(chuàng)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找到了一些有效的、適合我們中國學生學習拼讀、閱讀和寫作的方式和方法。對于英語教育者而言,我們應該達成的一個共識是,拼讀教學應該在主題意義引領下、在情境中進行,應與真實的閱讀、寫作任務有機結(jié)合,盡量避免孤立、機械的訓練和長時間的集中學習。同時,合適的語篇能夠為拼讀、閱讀與寫作教學提供良好的情境與語言內(nèi)容??傊?,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意義探究應當是教學的目的和核心。

參考文獻

Abbott, R. D., Berninger, V. W. & Fayol, M. 2010.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of Levels of Language in Writing and Between Writing and Reading in Grades 1 to 7[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2(2): 281—298

Anthony, J. L. & Francis, D. J. 2005.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 w a r e n e s s [ J ] . C u r r e n 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5), 255—259

Anthony, J. L. & Lonigan, C. J. 2004. The Nature of Phonological A w a r e n e s s : C o n v e r g i n g Evidence from Four Studies of Preschool and Early Grade 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1): 43

Bentin, S. & Leshem, H. 1993.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Reading Acquisition: Its a Two Way Street[J]. Annals of Dyslexia, (43): 125—148

Bowey, J. A. & Patel, R. K. 1988. Metalinguistic Ability and Early Reading Achievement[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9): 367—383

Brady, S. & Shankweiler, D. (Eds.). 1991. 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 Literacy[M]. Hillsdale, NJ: Erlbaum.

Bryant, P. & Bradley, L. 1985. Childrens Reading Problems[M]. Oxford: Blackwell.

Byrne, B. 2005. Theories of Learning to Read[C]. In M. J. Snowling and C. Hulme (Eds.), The Science of Reading: A Handbook. Oxford: Blackwell.

DEST. 2005. Teaching Reading: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R].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Ehri, L. C., Nunes, S. R., Willows, D. M., Schuster, B. V., YaghoubZadeh, Z. & Shanahan, T. 2001. Phonemic Awareness Instruction Helps Children Learn to Read: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Reading Panels Metaanalysis[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6(3): 250—287

Fisher, D. & Frey, N. 2014. Close Reading and Writing from Sources [M]. Newark: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a d i n g Association.

Foorman, B. R., Arndt, E. J. & Crawford, E. C. 2011. Important Constructs in Literacy Learning Across Disciplines[J].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31(1): 73—83

Geva, E., Yaghoub-Zadeh, Z. & Schuster, B. 2000.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d Recognition Skills of ESL Children[J]. Annals of Dyslexia, 50(1): 121—154

Goswami, U. C. & Bryant, P. 1990. Phonological Skills and Learning to Read[M].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raham, S., Liu, X., Aitken, A., et al. 2017. Effectiveness of Literacy Programs Balanc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A Metaanalysis[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53(3): 279—304

Hall, K. 2006. How Children Learn to Read and How Phonics Helps[C]. In Lewis, M. & Ellis, S. (Eds.). Phonics Practice, Research and Policy.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Honing, W. R. 1996. Teaching Our Children to Read: The Role of Skills in a Comprehensive Reading Program[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Hulme, C., Caravolas, M., Malkova, G.& Brigstocke, S. 2005. Phoneme Isolation Ability Is Not Simply a Consequence of Letter-sound Knowledge[J]. Cognition, (97): B1—11

Hulme, C., Hatcher, P., Nation, K., Brown, A., Adams, J. & Stuart, G. 2002. Phoneme Awareness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Early Reading Skill than Onset–Rime Awarenes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82: 2—28

International Literacy Association(ILA). 2019.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Early Literacy Phonics Instruction [Literacy leadership brief]. Newark, DE: Author.

Koda, K. 1996. L2 Word Recognition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0(4): 450—460

Koda, K. 2016. The Role of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in Biliteracy Development[C]. In H. C. Zhang, W. L. Li, and H. Shu (Eds.). The World of Childrens Reading, Volume I: Studies of Psycholinguistics in Early Reading.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Koh, P. W., Chen X. & Gottardo, A. 2016. Read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Interplay of Linguistic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C]. In H. C. Zhang, W. L. Li, and H. Shu (Eds.). The World of Childrens Reading, Volume I: Studies of Psycholinguistics in Early Reading.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Lesaux, N. K., Rupp, A. A. & Siegel, L. S. 2007. Growth in Reading Skills of Children from Diverse Linguistic Backgrounds: Findings from a 5-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9(4): 821

Lesaux, N. K. & Siegel, L. S. 2003.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in Children Who Speak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 Development Psychology, 39(6): 1005

Lewis, M. & Ellis, S. 2006. Introduction Phonics: The Wider Picture[C]. In Lewis, M. & Ellis, S. (Eds.). Phonics Practice, Research and Policy.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onigan, C. J., Burgess, S. R., Anthony, J. L. & Barker, T. A. 1998.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Sensitivity in Two- to FiveYear-Old Childre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 294—311

Lupker, S. J. 2005.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Theories and Findings[C]. In Snowling, M. J.& Hulme, C. (Eds.). The Science of Reading: A Handbook. Oxford: Blackwell.

Muter, V., Hulme, C., Stevenson, J. & Snowling, M. 2004. Phonemes, Rimes, Vocabulary, and Grammatical Skills as Foundations of Early Reading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0(5): 1—17

Nagy, W. E. & Anderson, R. C. 1995.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and Literacy Acquisition in Different Languages[R]. Urbana-Champaign: Illinois Technical Reports.

Nation, I. S. P. 2009. Teaching ESL / EFL Reading and Writing[M]. New York, NY: Routledg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NICHD). 2000. Report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Panel.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An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Rea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 Reports of the Subgroups (NIH Publication No. 00-4754)[R].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erravallo J . 2017. The Writing Strategies Book[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Shanahan, T. 2006a. Relations Among Oral Language, Reading, and Writing Development[C]. In C. A. MacArthur, S. Graham & J. Fitzgerald (Eds.), Handbook of Writing Research.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hanahan, T. 2006b. The National Reading Panel Report: Practical Advice for Teachers [R]. Naperville: Learning Point Associates.

Shanahan, T. & Lomax, R. G. 1986.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 M o d e l s of the Reading-writing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2): 116—123

Smith, F. 1994. Understanding Reading (5th Edition)[M]. Hillsdale, NJ: Erlbaum.

Stuart, M. 1999. Getting Ready for Reading: Early Phoneme Awareness and Phonics Teaching Improves Reading and Spelling in Inner-cit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9): 587—605

Stuart, M. 2004. Getting Ready for Reading: A Follow-up Study of Inner Cit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t the End of Key Stage 1[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15—36

Tunmer, W. E. & Nesdale, A. R. 1985. Phonemic Segmentation Skill and Beginning Read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4): 417—427

Van Valin, R. D. 1991. Functionalist Linguistic Theory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First Language, 11(31): 7—40

郭艷玲. 2014.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 30(08): 72—76

廖艷艷. 2020. 基于自然拼讀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探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09): 263

劉冠辰. 2019.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D].昆明: 云南師范大學.

孟秋紅. 2020. 以自然拼讀提升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實踐策略研究[J]. 新課程評價, (05): 82—88

王薔. 2020. 在英語教學中開展讀寫結(jié)合教學的意義及實施途徑[J]. 英語學習, (5): 26—32

王薔, 陳則航. 2016. 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王薔,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外語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教師教育與發(fā)展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英語閱讀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體系標準研制”課題主持人。

以上有關英語學習:連接拼讀、閱讀與寫作教學的內(nèi)容,來自《英語學習》雜志。


用戶搜索

瘋狂英語 英語語法 新概念英語 走遍美國 四級聽力 英語音標 英語入門 發(fā)音 美語 四級 新東方 七年級 賴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合肥市芙蓉苑西區(qū)英語學習交流群

網(wǎng)站推薦

英語翻譯英語應急口語8000句聽歌學英語英語學習方法

  • 頻道推薦
  • |
  • 全站推薦
  • 推薦下載
  • 網(wǎng)站推薦